八月金秋,是迎接收获和喜悦的季节;八月未央,更是谋划憧憬和凯旋的季节。
近几年来,ku111备用线路为建成特色鲜明的示范性综合型高职院校,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
——办学思路不断创新。2008年该校提出了新一轮发展思路,即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铸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方略,努力建成规模适度、条件优良、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环境和谐的具有省级示范水平的高职学院。2009年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建示范高职院”主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定实施八项工程。2010年院党委精心编制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细化了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的目标举措。2011年凝练示范建设方案,确定5个示范建设重点项目,形成了学院的特色和亮点。2012年为扩大办学内涵和发展空间,及时启动学院更名工作。201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审核同意,学院成功更名为“ku111备用线路”。
——办学实力不断壮大。该校党委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累计引进人才103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达到40%,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8%。学院拥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人,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4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资产总值5亿多元,建有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实训基地5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个。办学规模明显提高,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7000人以上,在籍成教生达1000人以上。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该校高度重视示范创建,举全院之力,集全院之智,认真研制创建方案。2011年7月,学院成为盐城地区唯一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探索形成了“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的“四双”育人模式。新建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7个,争取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9门,完成省级教改课题9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圆满承办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第一届纺织面料检测暨第三届染整专业技能大赛,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项95个,其中一等奖15个。
——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紧紧围绕盐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该校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专业优势,在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文化引领、社区服务和教育培训等方面为地方提供服务与支持。以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载体,做大汽车、纺织、服装、物流、建筑等特色品牌专业,积极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全面实施“四双”育人模式,制定落实“五实”育人措施,推进“校企行地”文化融合,打造专业特色、育人特色、文化特色。学院办学类型从行业型向综合型转变,着力拓展服务面向,办学内涵从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并重转变,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策应江苏沿海发展战略,推动学院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开设贴近地方产业特色的各类专业44个,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